文|张魁兴 近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收官。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节目,自开播之日起就受到观众关注,引发了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这只是文化类节目市场火热景象的一个缩影。但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文卫华指出,文化类节目对文化内涵的开掘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创作者应进一步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拓宽思路、锐意创新,努力寻找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相契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效能。(2月14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火热荧屏。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255档国产综艺节目,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有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原创节目较少,引进节目多;二是创新节目较少,同质化节目较多。归纳起来,各大电视台不过是拼明星、拼资源、拼资本、拼话题,而与之对应的是对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有意思没意义、甚至是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意义,吐槽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在综艺节目备受诟病的同时,一批无明星、不炒作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以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这就是地方台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以及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 一批文化类节目的走红,在获得一定收视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和高人气。更重要的是文化类节目的火热,也影响和带动了综艺节目,比如像《中国好歌曲》之类的音乐真人秀在编曲和歌词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厨艺类真人秀《中国味道》还原《红楼梦》《白鹿原》等经典文化作品中的美食,在荧屏上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文化创新风潮。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朱传欣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回归”其实对应着国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在各式明星真人秀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再度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内容和信息量的诉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一个文化节目要想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形成规模,既能产生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又能持续地创造经济效益。为此,节目创作者应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进一步拓宽思路、锐意创新。创新是文化节目的生命力。创新既可以避免文化节目走进同质化的死胡同,也是文化节目的持续生产力,文化节目要想持续走红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 |
关键词:创新 文化 目的 类节目 节目 |